西山彻眼里的「街头文化」到底是什么?

2020年06月12日 男装穿搭 阅读 80243
关注

西山彻-作为“WTAPS”、“DESCENDANT”、FORTY PERCENT AGAINST RIGHTS®︎” 三大品牌背后的主理人,一直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着街头文化和精神的本质。那么在西山彻的眼里:「街头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通过 Silver Magazine 近日对西山彻的采访中寻找答案。

✵ 街头文化的本质就是反文化

现在我们谈起街头文化,可能大家更多聊起的是街头时尚,但对我来说:街头文化的本质是“反文化”!

“反文化”这一观点是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的学生运动中提出来的,其书面的含义是指否定和取消现存的社会文化。

以时尚举例,当时尚品牌作为主流的时候,街头文化的诞生就是对时尚的一种对抗。这就好像1980年代,Stussy这种以冲浪和滑板风格为代表的品牌诞生,或者说90年代以“里原宿”为代表的日本时尚,这些都是街头潮流所呈现出的“反文化”特征。

除去“反文化”本身的政治属性,在街头中它还代表着另外一种文化。正如1960年代嬉皮文化的盛行,1970年代朋克文化的发展,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反叛精神,甚至跨越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层、不同身份地位的众多人群,直至蔓延到全球。

在1980年代,年轻人更多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穿着的服饰和风格。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多是自己摆脱了刻板时尚的束缚,一直在不断的摸索着自我的风格表达。

✵ Stussy已经超越了街头文化本身

但 Stussy 对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为 Stussy 让我对流行音乐和纽约伦敦等地的俱乐部文化有了新的认知,这个品牌的存在本身已经超越了街头文化本身。

初高中时期,我最为喜欢的是BMX、滑板、机车、DJ等文化,同时这也是我如今打造品牌的文化兴趣起源,即便到现在我依然喜欢。但是感觉已经完全不同,现在加入这些文化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多,相对也变成了一种主流文化。

所以现在与其去吸收更多文化,不如用全新俯视的视角去分析、思考、推动这些文化,反而让我觉得更为有趣。

✵ 街头精神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例如 Shawn Stussy 与 Dior 的合作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其次像 Kim Jones 和 Virgil Abloh 这些人打破高端奢侈品与街头文化次元壁的合作,这在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不代表这种合作永远不会到来,而只是时间问题。包括很多年前 NIGO® 曾经也为 FENDI 做过派对的艺术设计和策划。

包括藤原浩和 NIGO® 近两年与 LOUIS VUITTON 的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反文化”的表现,只不过当年通过潮流品牌的诞生,以及对于滑板、冲浪、DJ、Vintage等各类文化的推崇,到现在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呈现,本质上还是延续着“反文化”的街头精神。

✵ 专属于东京的街头文化

我个人对于滑板、音乐、电影、这些文化一直都非常感兴趣,例如谈起滑板我就会立马想到 Mark Gonzales。当时身边很多朋友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去创造改变那个时代的文化。

西山彻的个人杂志收藏

我承认我们在那个时候并不算是主流人群,但也没有想去做出什么惊世之作或者成名。虽然现在身边的很多朋友如今已经成为媒体眼中的时尚大人物,但回归初心就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

比如当时我看到 Mark Gonzales 穿着一件特别酷的T恤,很想拥有但无奈买不到,我就决定自己做一些。第一次在 NOWHERE 销售的时候就很快卖空,这件事所给予我的信心,对于我这些年的设计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著名滑手Mark Gonzales

那时候藤原浩还是一位 DJ 在俱乐部里每天放着音乐,Sk8thing 则每天都在听着Hip Hop、同时一边玩着滑板,高桥盾则痴迷于朋克音乐、泷泽伸介当时比较迷恋机车文化,基本上每天都是一身黑色T恤,搭配一件牛仔裤和工装靴。

年轻时的藤原浩

正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着多元的文化,同时这些文化还能产生着不同的交集,所以才造就了东京独特的街头文化和气质。再加上本身日本就非常擅长将外来文化进行特殊性的塑造,所以很多文化到了日本之后,都变的更具日本民族性的独立思考。

年轻时的高桥盾

✵ 因为信息匮乏所以才更热爱阅读

杂志文化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那个年代我所能学习到的街头文化几乎都依靠杂志。当时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发展之中,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然后去深入钻研,在当时几乎全球的年轻人估计应该都是这么做的,杂志真的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

西山彻个人《Thrasher》杂志收藏

即便是现在出版业如此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你去到日本书店,依然会看到非常多的杂志,可以说杂志造就了日本人对于文化的钻研精神,就像我当年对于《Thrasher》疯狂迷恋的那样,恨不得自己能够钻进书里和他们一起燥。

西山彻个人工作室

当时涩谷有很多卖杂志、黑胶、CD、以及国外书籍的地方,那时候一本杂志就要500多日币,对于上初中的我绝对是天价,所以我就和朋友一起凑钱去买,然后大家在杂志中各自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剪下来做成画册或是贴到房间里每天欣赏,即便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当时的收藏。

西山彻个人工作室

虽然当时网络极为不发达,但是杂志所包含的信息量极为丰富。比如我们看到了一个场景,就会分析模特的衣服要是穿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样子,他周围的场景都有些什么等等。

这种思考在电影中同样适用,因为电影是反应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即便那时候大家都没去过美国,但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到美国的城市、流行文化、美食、时尚、甚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包括青年人约会都做了些什么,几乎就是一个世界的缩影。然后你通过学习之后再去融会贯通到你的生活和思考之中。

西山彻个人工作室

不过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Netflix这类超级视频平台的诞生,几乎让全球年轻人在周五晚上看完一个新剧之后,第二天周末就可以进行无缝的共同话题讨论。

正如最近《寄生虫》获得奥斯卡之后,这也标志着除欧美之外,外语片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存在缩小了不同人种之间的文化距离,而电影则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革和思考,所以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我对于电影的兴趣都从未减少。

✵ MY LIFE IS THIS LIFE

我在自己的自传《MY LIFE IS THIS LIFE》中也聊到了滑板对我的影响,滑板文化让我学习到最大的一件事就是 DIY 精神。

与其等别人去做然后我去模仿,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先做。无论生活和工作我都是这么思考的,DIY 精神也是街头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这才是真正的街头思考。

西山彻个人自传《MY LIFE IS THIS LIFE》

很多时候我去做剪报,或者收集一些东西,与其说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喜欢这些事情和文化被记录下的感觉。

每次闲暇时间再重新翻起当年的收藏,都仿佛瞬间回到八九十年代,每一刻都历历在目,感谢街头文化成就了我今天的自己,MY LIFE IS MY LIFE!

西山彻的个人收藏

图片来源:Silver Magazine、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