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再多文章,穿衣服还是不好看,你缺这个… | 杂谈

2020年11月18日 男装穿搭 阅读 31309
关注

我也看过很多年时尚杂志,搭配指南,光自己买的就有上千本吧(因为曾经打包了几个旅行箱,心里有数)。

回头想想有什么帮助,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东西,留下来特别值得翻阅的还是几本正经男装读物(历史文化类的书籍居多)。很多杂志上的搭配都特别漂亮,好看,让人有购买和模仿的欲望,却有微妙的悖论——买是会买啦,但最后几乎没有穿过。

恰巧前阵子看《光石研的东京古着日和》,是日本老戏骨光石研先生漫步东京,购买古着服饰的纪实小节目。其中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大叔来到一家古着店,和出生时代完全不同的店员聊起服装搭配的话题。

“我们是什么都可以混在一起搭配,但是却没有从服装中看到过世界观的一代”,年轻店员如是说。确实如此,从穿着者的角度可能有点难理解,我们从设计者的方向来看看。

前几年,西装品牌Brioni邀请擅长流量运营的网红创意总监Justin O’Shea为品牌重新包装定位。一直以来我们心目中的Brioni是这样的:

优雅,沉淀,有品质感。

经过贾老板一通猛操作后:

假如不是认识这几个字母,你大概会猜测这是个北欧或者斯拉夫品牌,铁锈味的黑暗哥特重金属扑面而来,而目标客户想必是摇滚歌手或者俄罗斯能源大佬吧。

秀场也变成了这个味道,嘿,当中就是创意总监贾老板,嘿。(我为什么要嘿?)记得有位著名导演说:投资方出钱让我拍电影,买的不是我的“技术”,而是我人生的总和。

诚哉斯言。

我理解有些朋友为什么始终看不上本土的品牌,因为以七拼八凑为设计原则的“品牌”是没有世界观的。我们会发现某些品牌有品位卓越的设计师或者代言人,甚至发现几件惊为天人的原创产品,但我们依然不觉得“好”。

为什么?因为那些产品本身是割裂的,品牌的产品之间是割裂的,指导他们诞生的世界观也是庞杂而分裂的。

认识几个正经学习设计,在国内大品牌或者巨型工厂担当主要设计工作的朋友。

交往几年,也会入手一些他们自己设计的东西,几个season之后,你会发现有些设计师的作品之间几乎毫无关联,而有的人每季产品(无论为正装还是高街设计)竟然都是可以互相搭配的。

哪边是高技术人才,哪边是始终有一套世界观支持自己所有创作的,即便没有设计概念的受众,也可以凭借感性认识的积累感知到。而这种感知,正说明了我们对“世界观”是有判断力的。每个人都有世界观,模糊或者明晰,区别只是大家有没有花精力去了解自己。

之前我推荐过一本书:《洋风和魂》,大致内容是美式服装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国内翻译版《原宿牛仔》)

有言:IvyStyle诞生在美国,完成在日本。

这本书系统解说了日本如何在战后历史与文化交流中保存和发展了美国时尚风格,并将之去芜存菁,再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场景的磨合使之成为一套系统化的风格模式。

什么叫系统化风格模式?

就是这一套单品,在他们所合适的使用场景中,看着顺眼,听着顺耳,闻着顺鼻子,哪哪都对,下意识地对,这就是一整套和谐世界观的作用。这就是一群人对自己与自己所在生活场景深刻理解的反映。

而《洋风和魂》这本书叙述了这种风格模式及背后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其中有极端可笑的臆想,有拙劣的模仿,有根据论点组织论据的著作(没错就是《Take Ivy》),有品牌和媒体之间的互相促进和背书造势。(催生了如今影响巨大的Men's系列杂志)这套摸索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上,怎么穿衣才好看?或者应该说如何穿衣才是合适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场景的?

这就像问一个人,如何总结自己的世界观一样,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论文题。

假如限制在穿衣的小小范围里,倒是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论:

1,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自己,三四寸的钉子不要去敲五寸的板。

2,模仿。模仿那些像自己的,绝不是单纯的颜值身材,而是生存环境接近自己的,生活场景生活状态接近自己的;从漂亮中找得体,从得体中看讲究。

3,添加限制。比如在城市中就少用乡村的颜色材质,这是环境限制;夏天更浅更鲜艳,冬天更深更沉郁,这是季节限制;

生活中有需要显得低调可靠的,有需要显得打眼夺目的,这是社会功能的限制;拿律师的着装去要求红毯上的明星显然就不合适。

4,生活中商务场合多必然造就“商务”的生活方式和思考结构;创意类行业必然更自然跳脱一些;不要事半功倍地挑战多种风格。

5,关于款式和颜色搭配。

更多尝试那些本来就搭配在一起的款式(经典男装的无数范式),而不是突发奇想的尝试。

颜色搭配就更简单,在当季的身边场景中寻找颜色就好。比如秋天的城市,大树的棕和落叶的枯黄相搭配一定不会难看的。

当然,款式颜色这部分以后有时间还可以展开单独讲。

2-5其实全是建立在你对自己本身和生存生活场景的理解上,理解越深越合理你的外部表现一定是越自然的,自然了就顺溜,顺溜就潇洒,潇洒就有风格,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不止穿衣,这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独立行为的基点。也是真正开始衣橱规划的起点。

男人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衣服,为什么我每年还在做还在写,还在不断地体验和更新?

说白了我还不够了解自己(或者我认为那点了解还远远不够),在我自己看来还没上路;而当我们深入投入某种具体的爱好,最终都会回归了解自己的原貌,反哺我们现实的生活。

就像我当年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喜欢的箴言:

优雅这个词的原意就是懂得选择。而选择的基础正是对自己全方位的了解。

最新评论

  1. Old3 Vintage says: V1

    写得真好 我也是几乎一致的理念

  2. 嗷嗷嗷斯卡 says: V2

    干货

  3. 鹏鹏 says: V1

    感觉更多的还是缺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