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你收到霍尔沃兹的录取通知书了吗?

2020年08月29日 阅读 31286
关注

当然没收到。

如果收到了我就不会还坐在电脑前面写稿子,也不可能发出这种灵魂质问。年少懵懂的时候,我还相信一定是越海重洋给我送信的猫头鹰迷路了,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麻瓜”资质。而且,导致我不再做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早已超龄了(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话题)。

众哈迷周知,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是不需要报名的。如果你是巫师,当你满11岁的时候,猫头鹰就会飞来给你送录取通知书。不论你在哪,猫头鹰速递,使命必达。

斯内普教授今年特意发推纪念。

哈利·波特的通知书是在1991年7月30日收到的,他的生日是1980年7月31日。所以,哈利·波特今年已经40岁啦!还记得海格送给他的生日蛋糕吗?

(豆瓣鹅@黄油卷卷完美复制的生日蛋糕)

哈利·波特的相关话题为什么突然间卷土重来?起因是在今年8月14日,哈波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在中国内地重映了4K修复3D版,预售票房超1800万,首日票房突破3000万,累计总票房破亿。连带着从前的那些话题又在网上被溜了一遍,包括但不限于,“原来哈利·波特是个富二代?”“分院帽测试你被分到了哪个学院?”“哈利为什么不和赫敏在一起?”“哪个人物的离去最让你伤心?”

“英国只有两种演员,演过哈波的和没演过哈波的。”这个梗再次成为了热搜。小说作者罗琳(J.K Rowling)当初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小说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坚持启用英国本土演员。这使得哈波系列电影成为了“英国春晚”一样的存在,传说,当时只有7个登记在册的英国演员没有参演,分别为演过华生的马丁·弗瑞曼(Martin Freeman),“特工专业户” 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裘花裘德·洛(Jude Law),脸叔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在《指环王》中饰演咕噜的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和西蒙·佩吉(Simon Pegg)。(小雀斑和裘花后来出演了神奇动物系列)

真的只有7个吗?有较真的同学在IMDB上找到了一个神奇的统计,共计有137位英国的男/女演员没有出演过哈利·波特。“7个”可能只是当时的数据,毕竟哈波系列(不包括衍生系列)一共8部,从2000年开拍一直拍到2010年,拍了十年。

在电影拍出来之前,大家一直都在看书。第一版的中文书使用的是淡绿色的纸张,阅读体验十分友好,记得我那时上课下课、吃饭走路都捧着本书在看。为了赶进度,书中出现的大量人物、怪物和一些奇奇怪怪拗口的咒语,都是囫囵吞枣,混个眼熟就过去了。以现在的小说看来,这套书的体量并不算大。据有心人统计,全套7册书共计约100万字英文(翻译成中文后约300万字),其中不重复的单词为13059个,除去一些不需要背和记得人名地名等,完全读懂这本书需要具备12000以上的英文单词量。作为一个儿童读物,罗琳在写书的时候就考虑到小朋友读者的阅读能力,在书中出现的生词量和句式难度是逐本递增的。前两本的写法比较简单,第一本的词汇量为4422个,之后每本书基本以1000个生词量为准进行递增,第五本全书最高,达到8516个词汇。从学习结构上讲,哈利波特也是非常适合用来学习英文的。(注:这里的数据应该是根据首版内容得出的结论。)

将哈波系列翻译成中文无疑是一个浩大且无限繁琐的工程。人名地名还好说,可以音译,翻那些咒语和怪物们恐怕要想破头。再加上汉语又是这么的博大精深,翻译版本更是层出不穷。以下是从网上找的一些内地人社版和台版的翻译对比,大家感受一下,都是辛苦脑力劳动的结晶,就,都挺不容易的。

小说与电影名称的翻译也不尽相同,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密室》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英文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大陆译名:《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香港及台湾译名:《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

还有从知乎上找的关于神奇动物和魁地奇部分的翻译,

哈利波特十级学者们一定对这些魔法语言如数家珍,他们中有太多的人会逐字逐句的去分析对照英文原版与中文译文的差别,在乎细节的严谨程度令人惊叹,几乎每一部都被对比、挑错。可想而知翻译老师们的压力有多大,每一处错译、误译都会被反复拿出来讨论、放大,作者罗琳自己也在对内容不断进行修订,中文再版后也在陆续更正之前出现的错误。

哈迷们对于罗琳书中所构建的魔法世界的喜爱是狂热的。这股狂热从书中延续到影视作品,继而到线下、衍生品,所有与哈利波特相关的周边都卖的很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的9又4分之3站台永远有人在拍照,背后的纪念品商店也是越开越大,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摄影基地更是哈迷们可以逛三天都逛不完的去处。有消息称,华纳兄弟将在日本打造第二座哈利波特主题公园,预计2023年开放。

当亲眼看到那扇魔法之门开启时,脑海中的时间夹层就被打开了,那些年的记忆汹涌而至。在门后的霍格沃茨食堂里,每一年到来的新生们就在这里接受分院帽的分配。这里还有黄油啤酒、有对角巷、有海格的小屋,有无数电影中出现的场景。走到最后,你会看到这些电影的历年回顾,看着小演员们逐渐长大,再一次意识到我们的青春也早已散场,不过回忆就是魔法,它能带你回到过去,重温已经逝去的时光。哈利波特是很多人共同拥有的这样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