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网络语的 GGMM,你们耗子喂汁”

2020年11月24日 阅读 33386
关注

上周,「凡尔赛文学」上热搜。一周后是马保国,50 条热搜里占了 4 条,「有 bear 来」、「耗子尾汁」、「不讲武德」等「马言马语」开始流传。一个梗引来一片戏谑声,后浪盖前浪。但有个声音没被覆盖:「你们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走进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大厦,能通到藏在背后的居民区。黄宇帆瘦高地站在那儿,看第一眼都替他觉着冷,多看几眼会希望春天快些来。他即将 30 岁,是小鸡词典的创始人。

这是一款网络流行语的线上词典,现在已经收录超过 4 万个词条,和「新华词典」的 5 万词条差不了多少了。3 年前,他就是在这栋民房里的一间办公室里开始的。那是间户型方正的三室两厅,客厅里摆着四张办公桌,8 个同事两两一桌面对面坐着,黄宇帆坐在中间的主人位。他说,那是被挤过来的。

他们早上 10 点半上班,不打卡,根据各种讨论、调研、开发来自由调整时间。毕竟这几个人里都是黄宇帆不同阶段认识的朋友,全都被他薅过来创业,不用画大饼也都乐在其中。

我们挪到了书房里开始采访。在一堆工具书里,还可以翻到「郑愁予的诗」、「忒修斯之船」这类的书。另一面靠墙的位置有一块白板,上面画了一些图。这是小鸡词典的习俗,每个新年,他们会在上面画下自己的愿望。

刚一坐下,黄宇帆就叫来了另一位创始人,帖泽伦,他穿着双拖鞋,发卡夹着头发,脚趾上的绿色指甲油特别显眼。

帖泽伦是郑州土著,黄宇帆是在北京长大的郑州人。两个人都在高中时期,被送去了美国念书,但毫无交集。直到在美国读大学时,两个人在同校华人的 QQ 群里认识。因为寝室不用按系划分,两个人就约着做了室友。那是在 2010 年。

黄:“我的英文名叫 Bill,就是比尔盖茨的那个 Bill。刚好我学的是经济和计算机,他读的是电子工程。我们就开玩笑说要一起创业,微软不就这么起家的么。”

2014 年,黄宇帆毕业后回国,而大他一届的帖泽伦已经在美国的 IBM 工作了,基本上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打一个电话。两人就此走散。

第二年,黄宇帆在北京找来了几个熟人一起组团队,做了个找室友 App,「上下铺」,想要打通租房和社交。但这行业水太深,有实在突破不了的壁垒,最终作罢。但多少还是攒下了一些资源,团队也没变动。

2016 年过年的时候,帖泽伦打电话给黄宇帆,说想要回国创业、搞点事情。两个人一拍即合。慢慢地,就有了现在的小鸡词典。

按他们的话说,现在的黄宇帆主外,负责投融资、项目合作和渠道拓展,帖泽伦主内,负责产品技术和运营。一句玩笑话成了真。

10 月 24 日,对一部分人是程序员日,还有一部分人在纪念某论坛。而在 2017 年的这天,「小鸡词典」正式得名。

其实在起步阶段,几个人的目标并不清晰,都在小步快跑地做着各种实验,甚至还研发过游戏。2017 年,他们有了做个「说人话的百科产品」的想法。黄宇帆花一晚上做了个 demo 网页,再找 10 个人体验。结果 6 个人觉得还行,4 个人认为没意思。

至少及格了,就可以继续做。

黄:“首先,我们这些 30 岁的人,经常会看不懂弹幕,搜索引擎上的解释又不够清晰,这是很现实情况上的。其次,很民族情怀的,我们想着既然国外有牛津词典,记录了世界上所有的英文词,美国还有一本 「Urban Dictionary」收录了很多俚语。那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这样的中文词典,可以容纳所有形式的语言?”

今年 4 月,「互动百科」正式更名为「头条百科」,字节跳动正式入场百科产品。这是个无所谓过时的产品,一直被互联网巨头青睐着,仅在国内,就先后出现了互动、百度、腾讯、搜狗、360 等百科产品。

而公认的首个百科类产品,是 2001 年 Jimmy Donal Wales 发起的维基百科,至今已经发展出 301 种语言版本、4700 万个词条。在这基础上还有很多细分维基站,比如指环王、星际迷航…但这种百科氛围在国内,并不强。

黄宇帆他们当时为了致敬维基百科,想把这个新开发的产品取名「小基百科」,而后又改成更形象的「小鸡百科」。形式也从可被任意用户编辑的词条,变成了用户拥有归属权的多元解释词典。

黄:“现在很多百科产品上的解释都很晦涩,我只要看不懂就会去问帖泽伦,他的解释就比较说人话,就能很快理解。所以我们想做一个产品,不一定要多严谨,但要说人话,一看就能明白。”

帖泽伦:“大家的时间也很碎片嘛,要用几千个字去解释一个词,确实没什么必要,大部分人并不需要了解那么深。”就这样,「百科」的概念变成了「词典」。

所有 to C 的产品都会在起步阶段经历「没人」的情况,且没有绝对的成功学,小鸡词典也是。在产品上线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们都靠着在知乎、微博下面蹭回答的方式,在众多信息流里露一下脸。别人发帖问,哪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们就回复,并告诉大家答案来自小鸡词典。

这种「笨」办法刺激到了每天成百上千的用户上升。同时,他们吸引来了腾讯。

一个是拥有着大量年轻人流量的巨头平台,一个是初出茅庐的佛系创业公司,双方开始在「流行用语」上达成了合作,小鸡词典负责制作词典类的小程序。

2018 年初,在媒体报道上慢慢出现了「小鸡词典」的名字,也开始有投融资机构想要参投,但被小鸡们拒绝了。

黄:“那会儿方向是不明确的,我们不知道内容、运营、渠道该怎么做。要是那会儿拿了别人的钱,有点儿不太地道。所以当时跟一些机构会说,暂时先不要投钱,等我们想清楚,如果到时候你还愿意投,我们再回来聊这个事。”

去年,他们摸索了很长时间,方向和渠道都在走向稳定。到了 10 月的时候,再去找投资人的时候,聊得很顺,很快拿到了第一笔融资,100 万元。

网络上会存在某些爬虫,来抓取各大网站的实时数据。「小鸡词典」经常和「萌娘百科」摆在了「二次元」的分类里。但两者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别。

小鸡词典是更加碎片化的词条,编辑形式不一样,各有权利去解释一个词。但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萌娘百科」集中在二次元的相关词条搭建上,而「小鸡词典」聚焦的是中国人怎么说话,无论俚语还是网络语,并不受任何圈层的局限。

至于缩写的网络语,他俩一直强调,互联网没有新鲜事,这种形式老早就有了。帖泽伦:“这并不是年轻人才玩的东西,老祖宗玩了几千年了,它的形式就是一种成语。比如「百步穿杨」,就是把箭术很厉害的事,压缩成了四个字。这和 awsl 一样,用一种简单形式来表达某种直接情绪。”

等到互联网稍微发展起来一点,一年其实也能存活几个网络语,比如现在肯定会嫌土的「GGMM」、「886」、「恐龙」,还有起源于猫扑表情包代码的「233」。而到了现在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几秒钟就能传播一个梗。

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梗的背后是资讯。也就是说,一个流行的网络用语背后,是具体的一个事件。比如凡尔赛、马保国。

而这个梗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并不一定。

帖泽伦:“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常说的「OK」其实是「oll korrect」的缩写,最早流行于美国波士顿的小众文化圈子里。再比如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些话,也因为时代背景被流传下来了。但大部分的语言,都因为时代推进,被淘汰了。比如大炼钢铁的年代里的那些口号,我们现在就不用了。”

至于网络语为何会产生、如何变流行,是可以从很多维度来看的。

他们说,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一种自发的复读行为。先是某个圈子产生了一个网络语,再在不同圈子里相互影响。比如斗鱼直播里 PDD 的反向抽烟、贴吧里的「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而这些生命力旺盛的梗,背后都有一种出人意料,它好玩、有趣,复制粘贴起来像病毒一样。

有个词 meme 概括了这种行为,它叫模因,是指通过模仿来传播。

而它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毕竟这就像一种暗号,懂的人就是朋友;也会因为想简单记录一个经典事件,而制造网络语;更纯粹的本质情绪就是懒和好玩,用简单语言来造梗。

造梗,本就是互联网的一种生态。

但现在,这种行为被粗暴地概括成「二次元」。在这背后,仍是一种对新事物的不接受。「二次元」在此成了一种行为、思维方式。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就算无法判断方向的好坏,时代就是在变动的,包括语言。

“在小学,别人用火星文的时候,我就已经看不懂了,纯靠猜。尤其到现在,已经不归我们去选择了,只要正常逛互联网,就逃不开它。不一定要追求懂,我非常愿意接受它们的存在。就像我们总结过的一句愿景:想带大家理解这飞奔向前的世界。”

文_张忌安|图_小鸡词典

最新评论

  1. 多杰 says: V1

    有时候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