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了 20 年的宇航员,却还没等到最想要的未来”

2020年09月05日 阅读 33440
关注

在《银河系漫游指南》里,一台超级计算机花费 750 万年,得出了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是,42。
但终极问题是什么,不知道。
非常宇宙级的无意义。

“整个疫情期间,除了在家画画,我也没别的事干。整个 2020 年可能就这样了吧,能稍微走出房间就很满足了。无聊但是安全,我也挺乐意的。“

Scott Listfield 画下第一个宇航员的时候,应该没预想过「世间孤独」这一天来得这么早。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画宇航员长达 20 年的艺术家。在他每幅作品里,都会出现一位孤独的宇航员,不明来处、外貌、只是游走在世界各种地标之间。

从好莱坞、麦当劳到长城、南加州的沼泽沙漠...这个宇航员都在冷静旁观着人类文明的一步步衰退,包括流行文化偶像、快消品牌、科幻小说里的人物。

Scott 出生于 1976 年,在波士顿长大。在美国,那是个有着发射卫星、人类登月等太空基因的年代。大家都在读 Arthur C. Clarke、H.G. Wells,《杰森一家》、《迷失太空》这些电视剧也都是「太空热」中的一环。而在库布里克的《2001 年太空漫游》上映后,每个人都在等着做未来的见证者。

Scott 是在大学期间看的这部电影,那是距离 2001 还差三年的时候,他在常青藤达特茅斯学院攻读艺术系。世界上并没有出现机器管家、飞行汽车和仿生恐龙。但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行进中的宇航员。

“我在大学学美术的时候上了第一堂绘画课,我做得很糟糕,但又真的很喜欢,就坚持下来了。”

Picasso、Matisse、Alberto Giacometti、Francis Bacon、Rembrandt、Oskar Kokoschka,都是他学了美术史后的灵感来源。而在这些艺术家之外,他在学校里还认识了一位学长,Chris Ostoj。

“他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对画画最有见解的一个人,是我真正的导师,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但很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
现在仔细看 Scott 的作品,都会发现一个「Ostoj」的涂鸦。这是他的纪念方式。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Scott 有了去意大利学习的机会,也就是那次亲眼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但,游历才是走出去的目的。
“在国外旅行,启发了我创作出宇航员。正是那种探索、孤独、冒险的感觉,以及在一种陌生文化中迷失的感觉,成了我的作品基调。”

“在「太空热」的电视节目、电影、漫画书和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如今已经生活在一个充满迷你面包车、星巴克、平板电脑和嘻哈视频的未来。在许多方面, 2001 年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这基本上是所有太空迷的现世痛苦。他们期待的事情基本没有发生,最多靠着一个马斯克来填充下幻想。这种本质性的悲观,被 Scott 画了下来。

大学毕业后,他搬去了悉尼,待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美国波士顿。但他说,那和想象的归乡不太一样,他反倒像个外星人。这就成了他日后的宇航员创作主题,探索和冒险途中,一直存在着的不安情绪。

就这样,《2001 年太空漫游》诞生了他笔下反复出现的宇航员,漂泊感变成恒定主题。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吧。

“我是看《侏罗纪公园》、《独立日》、《终结者》这样的电影长大的,那就是我的青春期。听的歌也是 Nirvana、Pearl Jam、REM。从小就把 21 世纪当作未来,这是很难被改变的观念,好像在 1999 年就会出现一个分界线,跨过去就是另一个空间。”

而现实是,2000 年和 1999 年没什么差别,好像未来并没有到来。世界没有去木星的宇宙飞船,人类不会带着喷气背包上街,也没有出现比人类聪明的机器人。

Scott 的作品其实也随着这种脱节感,有了很大的不同。千禧年前后的作品,他画宇航员的笔触与近些年的作品非常不同。虽然稚气但充满想象,宇航员牵着恐龙走上大街,他和楚巴卡一起逛博物馆...像一个 60 年代出发宇宙的宇航员,重返地球后,处处是惊喜。

而之后,慢慢的开始在每一年形成了一种未预设的风格。比如影视剧类,可以在作品里看到《马男波杰克》、《怪奇物语》、《瑞克和莫蒂》这样比较时下的影视作品,还有《异形》、《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人类共同的太空记忆。

除了影视剧,品牌商标在 Scott 的作品中出现频率也极其高。而且多的是快餐品牌,麦当劳、汉堡王、可口可乐...

而后期更多的出现的,还是一种末世感。宇航员在地球上各种惨败的地区,默默注视。作品里见不到其他的人类,他的头盔之下也再也看不见那张憧憬的脸。所有的地标,像是人类的文化遗物。

“我最开始画宇航员的时候,就在幻想将来会是什么样,但最终和想象不太相符。我们有了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技术、信息的方式都完全改变了。按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非常未来了。但,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技术,并不等于未来,Scott 这么认为。

一场疫情让我们隔离在家,但这并不影响和朋友视频聊天、点餐、在家办公,这种便利现在都来得非常容易。但,这其实也挺孤独的。

就像他油画里的宇航员,各有各的定义,也会去不自觉地贯穿整个故事线。但这是不是同一个宇航员,他们是不是在我们这个地球,最终会去向哪里,连 Scott 都不知道。

“中国,我还没有去过,等我真的到了之后再问感受吧!但我现在真的很兴奋,因为这个内容丰富的展览比我先过去了。中国有很多我的粉丝,所以他们能来看这个展览我觉得很棒。”

今年在杭州,展览 Chapter Zero 作为 Scott Listfield 艺术生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第一个展览,由「重启计划」主办,C Art 与 Fun Matters 联合呈现。从 7 月 12 日开幕起,一直持续到 10 月 8 日。

展览一共有 6 重空间章节:起源、混沌、蛮荒、异化、日常秩序、出走。这不止符合 Scott 的作品主题,也和今年还在持续着的意料之外不违和。而这之中共同积淀下来的大概就是反思和重启的动力。

反思,也是 Scott 对这个世界没动摇的态度,科技和生活、人类与自然、未来和老旧...如果把落脚点放在未来,「质疑」总归是一件好事情,这相对应的差不多等于「好奇心」。
“当没有疫情的时候,保持好奇心是很容易的,我们能到处去旅游、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但哪儿都不能去的时候,有点难。然而在人类历史上,整个星球都在一起经历一件事,这出现概率是很低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会有更多共同话题,无论和中国人、意大利人、印度人...“
现在的 Scott 正在准备下一个大型展览,九月将在纽约举行。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但是他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即便那个答案和他预想得不一样,但那毕竟也算得上是种未来了,不是么。

Chapter Zero
——Scott Listfield 和他的宇航员
重启计划
杭州市文二路 381 号
2020/7/12-10/08

文_张忌安
图_Scott Listfield、Fun Matters(关童)、
C Art(Qingyan 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