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一道拿手菜,对不住 2020”

2020年12月17日 品茶咖啡 阅读 31290
关注

离 2020 年结束还剩最后 15 天,「时代周刊」在最新的封面上,给这个人类暂停年画了一把大叉,称它为「最糟糕的一年」。这放在宏观上,共情满满。但往个体上看,多少还是能找出一些收获的。及时行乐等于珍惜,世事无常就是正常。待在厨房,都满是新鲜感。

「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猪肉(肥瘦各半)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如加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川冬菜末,亦可。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通,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此菜嚼之酥脆。油条中有矾,略有涩味,比炸春卷味道好。」这是汪曾祺先生在《家常酒菜》里提到的自制美食,塞馅回锅油条。

只看文字就有了视觉、听觉、嗅觉的通感。食欲,简直能打通任督二脉。怪不得老先生能说出这样的吃货哲学: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一个人的时候,会好好做饭吗?2016 年的数据是这样的:44% 的年轻人每周在家做饭不超过 2 次,其中 43% 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去餐厅消费 5 次,外卖单数达到 1.76 亿。

「吃不吃得上」不再成问题,只剩「吃什么」的选择焦虑。

而在今年疫情的黑天鹅事件后,超过 4 成的年轻人回归厨房,拿起锅铲,被逼成为小当家。「下厨房」在年初一个月内,增长了超 80 万的用户。「宅在家美食才艺大比拼」,开始出现。

没有一个拿手菜,都不好意思说在 2020 年出现过。

这种全民做饭的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纽约时报」的美食专栏作家、「Bon Appétit」的高级编辑, Alison Roman,在疫情期间发布各种宅家美食,#TheStew、#TheCookies、#ThePasta 都是她的专属标签。做菜做成了流量明星。

而最近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47% 的人表示他们计划在疫情之后会花更多时间在家做饭。厨房,终于不再是摆设。但,在「做饭」这件事上的鄙视链也慢慢浮出水面。烘焙党圈地为王,自有一套生态体系。其余领域里,西餐看不起家常菜,低脂看不起高热量。买半成品的一直处在鄙视链底端。在料理厨房的看不上任何菜谱 App。

ABC Cooking Studio 是日本最大型的料理教室。从 1985 年创立开始,它在世界范围内开了 160 多家店铺,会员人数超过了 100 万。

「让全世界的餐桌都洋溢笑容」,是他们的经营理念。宗教感极强。

这放在有着传统家庭观念的日本来说,存在得很合理,毕竟「主妇」在那里相当于一种职业,无论是不是违心,大部分人还是在守着「相夫教子」这个传统思想。

ABC Cooking Studio 这样的料理教室直接面向的就是这些主妇。很网红感的门面,不会造成一种惨兮兮地出来学艺的心理。不仅有功能性还有社交,一边学做饭,一边吐槽挑食的公婆。

主要的课程是世界料理、面包、甜点。选用新鲜食材,但不一定要求进口,超市买到的东西也能做出好吃的。而且鼓励大家 DIY,你要真是有黑暗料理的想法,也可以做得美味。

ABC Cooking Studio 的第二大阵营就在中国,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厦门、西安、郑州、香港、台湾都开设有工作室。

而也有并没走出国门但吸引着世界游客的,比如 Eat Osaka,大阪排名第一的料理教室,它就开在大阪标志物通天阁附近,是个完全日式风格的家庭教室。

这里一般吸引的都是来日本游玩的世界游客,老师英文交流无障碍。「日本小吃」和「日本家庭料理」是唯二的两门可选择课程。比如筷子卷、乌冬面、烧鸟这些地道食物,还有玉子烧、味增汤这样的家常菜。全程 2 个半小时,下课后会收到一份日式食谱。

说下来,有种肩负着弘扬日本饮食文化的使命。

维基百科上搜了一下,在我国最早说烹饪理论的,是「吕氏春秋」的「本味篇」,记录了商汤时期的各地美食。

好吃,推动着文化交流和时代进步。

2016 年,Airbnb 推出体验功能,同时有 500 多种体验同时上线。而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 30000 了。生活在全球化中的一代,用好奇心推动着这种体验经济,虽然背后可能还是「来都来了」的心理。

而在这几万种体验里,做当地美食普遍出现在 to do 清单里。

比如去曼谷,就会去蓝象厨艺学校学做泰国菜,木瓜沙拉、绿咖喱、椰子汤、泰国辣鸡式烹饪课。除了这些还可以带着去逛菜市场。

在英国,可以去伦敦波罗市场烹饪教室学做西餐,学会什么肉搭什么酒,全程 4 个半小时,1000 人民币不到,假装一下当地人。

反正,来都来了。

文_德克斯特|图_网络

最新评论

  1. 巴顿_fan says: V1

    但是他们又好看,肯定也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