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到断片的你,也许听说过「匿名戒酒互助会」……”

2021年01月24日 品茶咖啡 阅读 35598
关注

“我是道格,我是个酒鬼。从 1999 年 4 月 4 日到今天早上,一共是 5185 天。这个数字越大,我越感到害怕,因为我知道,一杯酒就能让它清零。” 这是「纸牌屋」中的道格参加匿名戒酒互助会时的独白。 一群酒鬼围坐一圈,每个人用几分钟倒倒苦水,末了大家互相鼓励,拉手祈祷……出现在无数影视剧中的匿名戒酒互助会(Alcoholics Anonymous,简称 A.A.),真的能让人远离酒精?

“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 0.05% 的酒精浓度。”

电影「酒精计划」中,一群大叔以挪威医生 Finn Skårderud 的这句话出发,开始了持续醉酒,不断增加体内酒精浓度的实验。

0.05% 的量,一两瓶度数高一点的啤酒就能达到了。事实也证明,小酌真的怡情,中年危机似乎都在微醺的滤镜下消失了。

然而当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打开世界的正确方式,不断加量之后,酒精就成了毒药 —— 没一个可以清醒思考的大脑,还谈什么生活。

醉酒之后,影响决策的前额叶皮质像被关闭一样,人们会无法区分正确或错误的决定;大脑中的负责记忆力的海马体功能失灵,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通通忘记,第二天醒来只能想到四个字:我断片了。

在这一点上,女性因为脂肪含量比男性高,酒精更多地留在血液中,也更容易酒后丧失记忆力。

除了那些「社死瞬间」的羞耻、失忆带来的不安、情绪上的失控,酒精可能会引起的痛风、肝脏问题之类的生理危害,也都不能阻止嗜酒者放下手中的杯子。

有酒依赖问题研究者指出,嗜酒者对酒精的高敏感,会引发更多的渴求,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有节制地饮酒,最终会让日常生活失控。

比如获得过 18 座格莱美奖杯的 Eric Clapton,年轻时即使在醉酒后满身排泄物和呕吐物地醒来,也会迫不及待地立刻投入到下一场酒局中去。虽然那种飘飘然的状态,并不能给他做音乐带来更多灵感。

这样的嗜酒者想要正常生活,需要做到滴酒不沾。1987 年,Eric Clapton 和成千上万个酒鬼一样,也加入了那个互帮互助、自我救赎的 A.A.。

久病成医,A.A. 创始人之一比尔·威尔森(Bill Wilson), 最初就是个酒鬼。

二十年代,他在华尔街任职,从股票市场赚了不少钱。但因为严重的酗酒问题,断送了工作和房子,只剩陪他在反复戒酒中煎熬的妻子。

另一位创始人鲍勃·史密斯(Bob Smith)医生,给病人手术之前还要来一瓶啤酒,也是对酒精中毒极深,很难有清醒的样子。两人当时都参加了一个名为「牛津团契」的组织,试图从戒酒成功的人那里获取经验,自我克制。

1935 年时,比尔已经意识到酗酒不仅是心理疾病,也是生理问题,想戒酒就必须远离酒精。他出差至鲍勃的城市,害怕自己破戒,想要找一个同样酗酒的人聊天。经朋友介绍,两位创始人碰面。

几个月的相处,他们发现协助别人戒酒,也有助于自己保持清醒,并决定对外邀请其他有酒瘾的人加入聚会,分享故事。

考虑到隐私,成员间只以名相称,不使用姓,可以避免有人失态的尴尬,以及宣传不当引发的纷扰。(也有例外:绝不提起「搏击俱乐部」的布拉德·皮特却在媒体前讲述自己的 A.A. 经历,打破了这条规定)

那个聊天聊出来的小团体,就是最早的 A.A. 了。

比尔回到纽约后,在当地利用相同的模式建立了戒酒会。一群有相同问题的人凑在一起,但各自的故事和经历不同,好像也有需要一套中心思想能依循。

1939 年,比尔根据会员们聊天的内容,编写了「匿名酗酒者」这本书(The Big Book,简称「大书」)。前半段讲了讲 A.A. 的成立、理念、做法,后半段则是成员的个人故事和经验。

它完全不是本随意的小册子(YouTube 上的朗读完整版长达 5 个多小时),内容完善,影响力大。到如今被翻译成了 60 多种语言,光在北美就卖出去了 3000 多万册。

「一日为酗酒者,终生为酗酒者」,之后成为 A.A. 口号的这句话也出自「大书」,告诫酒鬼们保持清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得时时绷着那根弦,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结合各位嗜酒者的经验,比尔在书中总结了 12 条康复心灵的原则,统称为 「12 步骤」(Twelve Steps),也给之后产生的其他互助会留下了最基本的做法参照。

1.承认我们无力对付酒精,而且我们的生活已变得无法掌控。

2.相信有一个比我们自身更大的力量,此力量能使我们的神智恢复清明。

3.下决定将我们的意志和生活,托付给我们所理解的神。

4.对自我作一个内在探索和无畏的道德审查。

5.向神、自己、他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6.完全准备好由神移除我们所有人格上之缺失。

7.谦逊地祈求神移除我们的缺点。

8.列出一份所有我们曾伤害过的人的名单,使自己愿意向这些人赔罪。

9.尽可能直接地向他们赔罪,除非如此做会伤害他们或其他人。

10.继续自我审查,若犯错,迅速认错。

11.经由祷告与冥想,与自己所理解的神增进自觉性的接触,只祈求认知他对我们的旨意,并祈求有力量去执行他的旨意。

12.遵行这些步骤导致我们有了心灵上的觉醒,设法把此讯息带给其他酗酒者,并在我们日常生活事务中实践这些原则。

这其中的讲到的「神」,其实和宗教没什么关系。比尔自己是个未知论者,甚至反感「神」这个字眼。书中那些「祈祷」「反省」「灵魂觉醒」,都只是字面上的借用。

没有酒瘾等精神困扰又不会试图从中寻求帮助的人,阅读这些内容只会觉得空洞和晦涩。但对于如今分布在 180 多个国家中的 200 万会员来说,想要保持清醒,「12 步骤」是需要严格执行的准则。

从中国「嗜酒互诫协会」的官网上,看得到一份关于「A.A. 适合我吗」的自测问卷。12 道关于饮酒的「是或否」问题(比如:你曾经决定要一个星期左右不喝酒,但最后还是做不到?),可以让每个爱喝酒的人产生自我怀疑。

国内的不少城市,也设立了 A.A. 的分处。活动的流程还是一样:去到一个低调的场所,和其他人一起学习「大书」中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日常和领悟,更新戒酒进度。以「天」为单位,获得带有数字的清醒牌。

近期因为疫情,A.A. 的活动搬到了线上的语音平台。

一场工作日晚上 7 点的分享会,大约有 40 多人参加。前半小时,大家轮流上麦,阅读主持人发在评论区的「大书」内容,后半小时分享自己的故事。

在麦上的那几分钟,几乎每个人都以「我是 XX,我是个酒鬼,已经 xx 天没喝酒了。」开场,结束在「感谢上苍,感谢各位,有请下一位。」

两句话之间,大家或逻辑清晰或思维跳跃地讲述自己和母亲的矛盾,和下属的嫌隙,对陌生人恶意的容忍,说明自己在「情绪控制」上的进步,对「大书」内容新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可能曾经喝到两手发抖也一定要把酒杯送到嘴边,或者因为酒后驾车,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不了解 A.A. 的人,会完全觉得它像个「邪教」 —— 一群人凑在一起,说些别人听不懂的东西,还有一套完整的「教义」。而且,从其他同样绝望的人那里,能得到什么帮助呢?

但仔细想想,连早起、减肥、读书都值得拉个群来互相督促打卡的话,「酒鬼」们也一定能从彼此那里获得更多力量吧。

文_yini|图_网络 封面图_Ken Orvidas

最新评论

  1. 搭石叔 says: V4

    看起来nice,

  2. Leehanum says: V1

    我不会戒酒,但也从来没断片过,直接都是接近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