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新手的“五宗罪”

2021年04月08日 品茶咖啡 阅读 40486
关注

从一个威士忌新手成长到经验丰富的老饕,我们犯过同样的错误,也都掉入过同样的陷阱。当然,有些人吸取了经验,实现了向“高玩”的真正蜕变;也有些人,执迷不悟,继续在苦海里打转。

本来是用来享受的“生命之水”,从一些人喝到的第一口开始,便产生了背离初衷的嬗变。不同风味、不同酒龄、不同身份、不同评价似乎都成了他们迷思或迷信的来源,令他们一步步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成了束缚,甚至桎梏。

其实,新人要面对的“困难”有很多,对未来有何影响也不得而知,我不会把话说得像谶语,但是以下这五个,就犹如老毒虫教唆新人的“五宗罪”,如果有,是一定要改改了。

#一宗罪

攀附年份,永不知足

其实不知足不是什么坏事,人总要向更好的东西迈进。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攀附酒龄上更高的“数字”,因不知满足而对现有的产生质疑,就得不偿失了。

比如你正在享受着2019年阿贝会员版,突然又想到,2025年的装瓶可能会更好;或者喝着令人惊叹的格兰花格30年,哇,真是种享受啊……突然,你想到,40年得是什么样啊?

很多时候,我们手里已经有个很棒的酒了,但是脑子还是忍不住要去想下一个版本或者想要提升一个酒龄,以至于手里的酒好像都不怎么香了。

新人需要学会满足于“现在”,并意识到对于大多数拥有核心产品的酒厂而言,入门级的旗舰产品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款美妙的“顶级”威士忌了。它们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经受了市场的验证。

格兰杰的The Original、阿贝10年、泰斯卡10年、格兰菲迪12年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比这些威士忌酒龄更高的有吗?当然有,不仅如此,同风格的可能还有不同桶型的版本,但是不一定都比你手上的这些酒要好。

人们之所以偏爱高年份威士忌,是因为对于一款数十年的威士忌而言,可以品鉴的除了其口感,还有时间与空间带来的附加感受,高年份的魅力,往往是超越酒液本身而存在的。如果只是想喝点好的,就不用纠结年份了。

还是那句话,有年份的不一定好,没年份的不一定坏,高年份不代表高品质。年份之于威士忌,其实就如同年龄之于我们,你关注,它就存在;你坦然,它不过就是数字。

#二宗罪

畸恋颜色,弃明投“暗” 

其实,不光新人,在颜色面前,我们也经常会“犯错”。尽管我们知道雪莉桶和波本桶对威士忌的影响,更不要说明知E150a焦糖着色剂的存在,但我们仍然会落入颜色的陷阱,认为深色的威士忌会更好。

我之前看到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威士忌的展会上,他免费提供给大家两种威士忌,一种深色,一种“苍白”,把两种不同的威士忌分别倒进玻璃杯中,结果,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先拿起深色的威士忌。

不可否认,有时候我们是用眼睛品尝威士忌的,比如来看看下面这张图,从左到右,是不是左边这几款深色的酒比右边的看起来更美味一些?

平时喝酒选酒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根据颜色来预判威士忌的品质,深色的威士忌会给人以更老,更“浓郁”、“醇厚”的观感,所以总是更受欢迎,卖的价格也更高。

但我们能把它跟威士忌好坏挂钩吗?如果颜色能跟威士忌的“新老、好坏、贵贱”挂钩的话,那么云顶可能要笑歪蒸馏器了。

尤其云顶千禧年限定50年,在旁边25年、30年的映衬下,颜色格外苍白。

而且,信奉深色至上的结果往往更容易打脸,因为深色深的威士忌有时候也可能伴随着:

  • 威士忌在酒桶中待得太久而吃桶过深,单宁过重且异常干涩;
  • 本质是很差劲的威士忌,只是添加了焦糖着色剂而产生的视觉吸引力;
  • 陈年后风味不达标,所以又过了一遍雪莉桶,试图掩盖一些瑕疵…

说到底,没有高年份威士忌一定比低年份威士忌颜色深的道理,用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威士忌的年份或质量,翻车的可能性很大,也极其不专业。

不要以封面来评判一本书,当然也不要以其颜色来评判威士忌。

#三宗罪

名人教徒,疏于实践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偏执的人,告诉我他不会购买任何威士忌,除非它在吉姆·莫瑞的《威士忌圣经》中得分超过90分。立场之荒谬,我可以写一整篇文章来回怼他。

但转念一想,这可能是很多威士忌新人都会有的“通病”。

确实,倒退个10年,当我们对威士忌尤其是单一麦芽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关于威士忌的出版物,尤其是里边的评价和得分都被我们视为福音。

我个人是非常尊重这些评论家和大师的工作和意见的,是他们的作品,让威士忌从穷酸苏格兰诗人才喝的奇怪饮料,转变为风靡全球的烈酒。

但是,我不会对着他们的品鉴笔记垂涎三尺,也不会把分数当作普遍真理或权威。因为即使再客观,每个人也必定会有每个人独自的喜好。

况且,他们有味蕾,而你我也有味蕾。威士忌需要的是自己亲身感受,没有人能代替你的舌头来帮你完成品鉴。

这些威士忌名人的作品也好,分数也好,包括各种奖项榜单,都是帮你去理解或者打开一瓶酒的参考因素,是众多评价威士忌维度中的一个。

共情也好,意见相左也罢,我都希望这是你亲自品尝后做出的判断。

#四宗罪

画地为牢,制造鄙视

通常,我对新人认识威士忌时的劝诫都是不要给威士忌分等级,比如 “苏格兰威士忌最高贵”、“日本威士忌天下第一”、“艾雷岛威士忌最好”…

说出这些话的人,谁给你的勇气?《广告法》都不同意的好吗!尤其是“日威在威士忌链顶端的存在”这个现象,新人就更不要跟风掺一脚了,钱没地儿花是吧?

首先要承认包括山崎、余市在内的很大一部分日本威士忌确实有着优秀的品质;威士忌也确实是苏格兰的象征,它也是威士忌“旧世界”的代表产区,但威士忌哪来的什么三六九等?

还有,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单一麦芽比调和威士忌更高级”也成了流行的言论,一不留神,明明占威士忌总量90%以上、帮着威士忌走向世界的调和威士忌竟成了低级产物。

首先,这是一种极其不对称的比较,就好像拿北京涮肉跟四川火锅放一起,有可比性嘛?

如果你真要这么比,那从19世纪中页开始,到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喝调和威士忌才是上流社会的身份认同,鼻孔看人的姿态可像极了如今国内追捧单一麦芽而死踩调和的这部分人,让人讨厌。

世界和平这种事,还是交给奥特曼吧。

深究奇怪鄙视链的成因,无外乎价格带来的虚荣心作祟和毫无主见的“主观”臆断。然后,以讹传讹的意见很快就发酵成不客观不友好的风气。

其实,每一瓶威士忌都是威士忌重要版图中的一块,没喝过,就不要抱定别人的偏见来指挥自己的舌头。尤其是对新人朋友讲。

#五宗罪

只问出处,过分排他

最后一个或许更针对开始进阶到喝单桶的威士忌新人:对酒桶的来源过于关注或依赖,而不是实际的酒液和风味。

以前,在做协会酒酒吧的时候,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询问,大多来自从常规产品升级到开始喝单桶的进阶人士,比如“协会酒什么时候再装瓶亚伯乐?”或“我希望能从协会酒入门布纳哈本的高年份单桶”……

其实,这些人可能完全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单桶的魔力和魅力:每个酒桶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桶通常与市售的产品大相径庭,这才是重点。

如果你喜欢亚伯乐的a'Bunadh,那你就去买Aberlour a'Bunadh,如果你买到的独立装瓶商的单桶亚伯乐来自波本桶,那你大概率要失望了,因为它一定是跟你喝到过雪莉桶的a'Bunadh完全不同。

同样的,如果你喜欢布纳哈本12年,那SMWS装瓶的非常“酱油”的布纳哈本单桶(酒厂早期的实验版本)对你来说也不过是一个价格昂贵但又无法理解的异端。

这也延伸出另外一个问题,虽然威士忌风格万千,但这世上99%的威士忌产品都是调配而来的,OB的酒风味比较统一,要非常能符合品牌定位。

而IB就不同,不光协会酒,任何一个独立装瓶商存在的原因之一都是提供其他的个性方案。他们的单桶会打破我们对酒厂的认知,出现非酒厂特色的风味,很神奇。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喝IB的原因,因为完全不知道会喝到什么。

所以,在真正开始追单桶威士忌,尤其是要一猛子扎进IB的海洋时,或许你要先厘清自己的喜好是否为某个酒厂风格,顺便也要放下一些执念做好面对冲击的准备。

最后再唠叨两句。自打爱上威士忌那刻起,我们就永远不免要面对外观、价格、口味、评价之间的多重博弈,之间的取舍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既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能以此作为评判某款威士忌究竟是好是坏的依据。

前提是,你真的了解了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人云亦云或仅看表面。

最新评论

  1. 5643446 says: V4

    喝了不上头

  2. 5643446 says: V4

    这事个好酒

  3. s_u1014 says: V2

    还是觉得瓶子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