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西班牙威士忌的一生

2021年11月19日 品酒美食 阅读 87611
关注

现在的威士忌世界,早就不是一家的天下了:

除了相对比较大众的苏格兰、爱尔兰、日本和美国这些常规产区,小众产区的威士忌也在逐渐崭露头角。

要成为一个酒厂聚集的威士忌产区,气候和水源肯定是第一要义,丰富的原材料供给就更是锦上添花。

除去麦芽之外,优质的橡木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加分项,譬如美国的波本威士忌,依靠的就是美洲的特产——北美白橡木,从而赋予波本威士忌特殊的木质辛香。

同样,历史上苏格兰酒厂开始使用雪莉酒运输桶陈酿威士忌的原因,也是因为距离西班牙近,大量进口雪莉酒剩下的酒桶在码头一抓一大把。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朋友会产生疑问了:作为雪莉酒的原产地,酒桶资源肯定比苏格兰好的多得多,为什么却鲜少听说西班牙出产优质的雪莉桶威士忌呢?

这个问题要讨论起来还真有点儿复杂:

虽然西班牙人一直以不太靠谱著称,不过西班牙威士忌如今的尴尬境地,还真不全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天时和地利似乎也对该国的威士忌不太友好。

所以,看似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西班牙威士忌,其实一直都想说:我太难了…

为什么是白兰地,而不是威士忌?

如果你对欧洲的酿酒行业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除了英国和爱尔兰之外,欧洲人(尤其是西欧、南欧人)似乎都更擅长于用葡萄来酿造美酒,而不是谷物。

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气候非常适合水果的种植,丰产的葡萄理所当然的就会被拿来作为酿酒的原料。

所以你能看到,直到今天,西班牙人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他们生产的各式葡萄酒,以及具有雪莉风格的白兰地。

然而来到纬度再高一点的不列颠群岛,作物们就没那么幸运了

温带海洋性气候连绵的阴雨赶走了适宜作物生长的光照和热量,海岛地区的盐碱沙地比起欧洲大陆也更加贫瘠。

不过,有一种作物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笑到了最后:麦芽威士忌的原料大麦。

不过,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出的大麦的蛋白质含量会比较低,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种完美的主食选择(也能解释为什么那里的人们会更多食用肉类);

但是这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因为大麦里的淀粉含量随着蛋白质的减少而增高,而这正是酿酒业所青睐的优良品质——

淀粉越多,单位原料产生的酒精就越多。

有了优质大麦和丰富水源的苏格兰,当然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最负盛名的威士忌产区。

总而言之,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西班牙和苏格兰的酿酒风格,也就不难解释,在历史上,这两个地区所青睐的蒸馏酒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光忙着数钱,忘记了转型这回事

其实威士忌的风靡,是非常近代的事情。

在此之前,欧洲人的烈酒首选一直都是白兰地,因为品质相对稳定,所以有口皆碑。

威士忌这个时候的蒸馏工艺相对没那么成熟,也缺乏统一的标准,有些朋友肯定也听说过苏格兰酿酒商们为了避税而在各种奇葩的地方(教堂、祭坛、墓地)酿私酒的故事。

产量和质量都打不过白兰地的威士忌,后来却在席卷西欧的一场葡萄病虫害中扬眉吐气,因为根瘤蚜虫基本上吃空了法国的葡萄,白兰地大幅度减产,威士忌就借机上位,填补了烈酒的刚需空缺。

而西班牙的情况呢,比法国要好一点儿:

一开始,根瘤蚜虫害只属于隔壁着火,把法国葡萄酒竞品打了个落花流水,让西班牙的雪莉商人从中谋取了巨大利润,苏格兰人也获得了大量的雪莉运输桶用于酿酒,雪莉桶威士忌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

后期,根瘤蚜虫害虽然也有损害到西班牙的葡萄酒庄,但随着人们对这种害虫的认知增加,西班牙大酒庄马上就改种了耐病虫害的品种,从而没受什么太大损失。

走狗屎运的的西班牙酒商,心满意足地赚着卖雪莉酒、白兰地和酒桶的钱,浑然不觉威士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也没学着用唾手可得的优质雪莉酒桶自己酿一酿威士忌。

结果,法国人在病虫害结束以后,很快就恢复了葡萄酒产业,并以优良的品质迅速占领了白兰地的市场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苏格兰威士忌仍然是烈酒界的绝对王者。

欲哭无泪的西班牙人,做白兰地打不过法国人,转型酿威士忌也为时已晚,只能在蒸馏酒市场上退居二线。

奋起直追,好像并没那么简单

好歹也是曾经辉煌一时的酒类出口大国,眼看着别的国家赚的盆满钵满,眼红得不行的西班牙人决定自己上手,在威士忌贸易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杯羹。

于是,在1958年,在西班牙的塞哥维亚,酒商Nicomedes Garcia Gomez兴建了该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威士忌酒厂——Destilerias y Criansa del Whisky(DYC)。

DYC不仅生产麦芽威士忌,而且也生产谷物威士忌,从酿造到蒸馏再到陈年,都在西班牙本地进行,因此大大节省了制造成本,定价方面吊打相对昂贵的进口威士忌。

酒厂深知价格是他们的绝对竞争优势,因此以“不装逼”为宣传策略,打出了“Gente Sin Complejos”(人无情结)的广告语,试图教育西班牙消费者,不需要追求昂贵的进口威士忌标榜品味,便宜实惠的本地威士忌才是他们的好朋友。

这个营销手段一度非常成功,曾经为DYC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问题很快就接踵而至,因为这座年轻的酒厂所酿造的威士忌品质实在是差强人意,一般都会被用来兑软饮料喝,很少有人拿来纯饮。

于是,在低价策略的红利期过后,DYC的威士忌销量一路下滑,也没能打开国际市场,最终于2006年被宾三得利收购。

虽然DYC在商业上并没有打败外国的劲敌,但这样的大型威士忌酒厂的出现,给了很多当地的小酿酒商勇气,从而也参与到了西班牙本土威士忌的生产行列中。

在DYC建厂之初,由于信息限制,只能从苏格兰的酒厂全盘照搬生产技术和理念;

而对于这些崭新的小酒厂而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想要获得不同风格威士忌的生产方法比以前要简单太多,简直是天高任鸟飞。

加上为了节省成本,小酒厂通常都采用小型蒸馏器,这就让每一家的风格相差甚远,也让“西班牙威士忌”这个品类更具有了自己的独门特色。

比如巴斯克地区的Basque Moonshiners,就是这一波西班牙威士忌小酒厂里的佼佼者。

他们的麦芽厂距离蒸馏厂只有90公里,并且大胆地使用Rioja(西班牙当地一个葡萄酒产区)葡萄酒桶、雪莉酒桶、波本桶在内的多种前酒桶来陈酿他们的威士忌。

在2000年,酒厂的Agot威士忌还在世界威士忌大奖中为他们赢得了“最佳西班牙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荣誉,也算是正式出圈赢得国际关注了。

但是,这样的产量毕竟非常有限,而且很难压低生产成本,根本满足不了坐拥优质酒桶资源的雪莉商人的野心。

于是,西班牙的一些大雪莉酒庄会与苏格兰的酒厂合作,从苏格兰进口优质的原酒,再在赫雷斯地区用酒庄自有的雪莉酒桶陈年,以期将这两个地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Nomad Outland这款雪莉双桶威士忌。

它由两位传奇的调酒师精心打造:White & Mackay 的 Richard Paterson 和著名的西班牙雪莉酒生产商 Gonzalez Byass 的酿酒大师 Antonio Flores。

这款威士忌由 25 种单一麦芽威士忌和 6 种谷物威士忌混合而成,年龄从 5 年到 8 年不等。调和好之后,它会在苏格兰的 Oloroso 雪莉酒桶中陈酿一年,然后被送往西班牙赫雷斯,转桶到Gonzales Byass 的PX雪莉桶里再陈年一年。

这种“跨域熟成”的方法非常投机取巧,也确实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风味,但是它的地位实际上有一些尴尬:

显然,这种在苏格兰境外完成熟成的威士忌肯定不能叫做“苏格兰威士忌”,但把它叫做西班牙威士忌好像也对不起它的苏格兰血统。 图片 怪不得酒厂给它取名的时候,特意半开玩笑地叫它“Outland Whisky”(外国威士忌)。

虽然被嫌弃,但也还是有戏

如果你出于猎奇心态去国内的电商搜一搜“西班牙威士忌”,就发现压根就买不到这类产品,说明它的国际影响力照其他产区的威士忌是在是差太多了。

更惨的是,当欧盟制定关于烈酒的第 110/2008 号条例时,“西班牙威士忌”这个名称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可能是由于 DYC 的推动);但是到了2019 年,欧盟更新法规时,对于西班牙的产地保护居然消失了…

所以市面上的西班牙威士忌鱼龙混杂:既有100%纯西班牙威士忌,也有Nomad这样的跨境熟成的威士忌,更有好几个国家的调和威士忌。

这种缺乏监管标准的局面,让西班牙威士忌的国际声誉每况愈下;但同时,也给了西班牙酒厂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的机会。

比如上文提到的Basque Moonshiners,就在做将世界各地的威士忌与西班牙本地威士忌调和的尝试,旨在打造独一无二的威士忌品牌。

西班牙的威士忌爱好者们也通过Facebook这样的社交软件连接起来,一同加入推动当地威士忌发展的努力之中。

这个进程缓慢却确实有效,Agot这样的获奖产品就是铁证。

不过距离追上它的竞争对手们,西班牙,的确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